“多喝點兒熱水!”日常遇到些感冒、肚子疼之類的小毛小病,經常會聽到這種建議。“一天要喝八杯水”是一些“健康達人”篤信不疑的養生方法。很多人相信多喝水就能多排毒,多排毒就能更健康,然而這些說法真的正確嗎?
喝水越多越排毒?反讓內臟受累
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,佔了人體重量的70%,可以說是“生命之源”。人能夠連續幾天不吃飯,不能一直不喝水,不過怎麼喝水可要講究方式方法。
我們喝的水進入身體,並不是直接流出體外順便沖掉臟東西那樣簡單的“排毒”,而是要在人體中通過消化、泌尿、呼吸多個系統的工作,經過吸收、交換、過濾等複雜的過程,再經由大小便、出汗、呼吸中的水汽排出體外。所以喝水太多反而會加重內臟的負擔。傳統中醫認為,過多的水排泄不掉就會生痰生濕,甚至化為“飲邪”,出現水腫或者體內積水。
一天該喝多少水?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-2500ml水,但具體喝多少要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定。天氣熱出汗多,就適當多喝。天氣冷不出汗,喝水量就減少。房間裡開著暖氣、空調,環境乾燥需要多補充點水分,潮濕水氣重的地方就不宜喝太多。高矮、胖瘦、性別、食物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飲水需求。活動量大消耗多,就需要多喝一些。容易水腫、愛起濕疹、痰濕體質的人,就要注意別喝過量。患有腎病、心髒病、肝病的話,更要根據醫師的建議控制飲水量,喝太多水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口渴就是身體缺水?兩碼事兒
怎麼判斷每天喝的水夠不夠?有人認為口渴就是大腦發出的信號,提示我們“該喝水了”。有人覺得口渴再喝水就晚了,不論渴不渴都該隨時喝水。實際上,口渴和缺水可不能畫等號。缺水能引起口渴,血糖過高、吃得太鹹、中暑、發燒也能通過大腦引發口渴的感覺。
這種情況並不是身體裡的水不夠,而是血液裡的糖、鹽等成分太多,需要加水來稀釋一下,或者體溫過高,需要加水來降溫,所以往往是喝了很多水還是覺得渴。還有些長期愛好喝咖啡、喝茶的人,不是真的“口渴”,而是大腦出於習慣感到“需要來一杯了”。
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口渴往往是由於內熱消耗了津液,只是喝水而不清除內熱,就等於“揚湯止沸”,不把灶火熄滅,鍋裡加再多水也會燒乾。有些人口渴則是由於臟腑功能失常,水分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徑運輸,也不是真的缺水。比如一些體內有瘀血的患者,瘀血阻礙了水分運輸到口舌,因而總是感到渴但並不想喝水,即使喝了口渴也不能緩解。
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身體究竟是不是缺水?從小便的顏色就可以簡單判斷。正常的小便是淺黃色,如果顏色加深,出現啤酒色、茶色就提示我們應該多喝些水,顏色很淺或者沒有顏色則說明身體已經在努力排出多餘的水分,不需要再喝了。
想起來就喝?飲水十二時辰了解下
喝水要選擇適當的時機。每天早晨起床喝一點水可以補充夜間水分的流失,還可以喚醒胃腸,為吃早餐做好準備。吃飯前、吃飯後不宜大量喝水,這樣會造成胃部飽脹,影響食慾,還會稀釋胃液,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。晚上睡前也不要喝太多水,以免造成夜間頻繁起床小便影響睡眠。
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之中,卯時(5點到7點)為大腸經所主,飲水可以濡潤腸腑,促進排便。巳時(9點到11點)脾經氣血旺盛,能運化水穀,此時喝水不易生成痰濕。未時(13點到15點)屬小腸經,負責汲取飲食中的營養物質,此時飲水最有利於吸收水分。申時(15點到17點)是膀胱經最為活躍的時間,適當喝水有利於人體內的代謝垃圾通過小便排出體外。
以茶代水提提味?白開水最香
喝水的方式也是要注意的問題。有些人性子急喜歡大口暢飲,或者因為天氣炎熱、運動口渴急著灌下一大瓶飲料。這樣喝完往往感覺胃不舒服,水堵在胃裡又脹又悶,甚至噁心想吐。這是因為喝得太多太猛超過了胃的工作能力,胃不能及時把水排空。
正確的喝水方式是小口慢飲,少量多次。
有些人不喜歡喝白水,常常用碳酸飲料、果汁、咖啡和茶來代替。飲料雖然好喝,但往往含有高糖,多喝幾瓶不知不覺就攝入了太多的糖,對身體健康不利。咖啡和茶讓人興奮,過多飲用可能影響睡眠。喝水最好還是選白開水,溫度以比嘴唇稍高為宜。如果實在想喝點兒涼的,可以在口腔裡含一會兒再慢慢嚥下,避免突然的寒冷刺激引發胃痛。
“渴了喝水,餓了吃飯”說來簡單,卻是符合人體生理需求,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原則。願大家從喝水這樣的日常小事做起,注重健康,科學養生,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留言列表